知道郭宏新的人,远不如使用他研发的产品的人多。
他带领公司团队帮助青藏铁路“穿越”冻土、让化工企业有毒废气“变身”燃料、解决多晶硅生产过程中四氯化硅污染问题,公司产品远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覆盖巴斯夫、美孚等诸多世界500强企业,创下了中国高端装备出口新纪录。
这背后,凝聚了郭宏新24年的心血:从稳定的高校岗位辞职“下海”创业,带领中圣从7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3000多名员工、年销售额超50亿元的上市公司;他时刻牢记初心使命,以闯劲、韧劲、干劲为支撑,用自主创新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提振了“中国制造”信心。
近日,中圣科技(江苏)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郭宏新被省委宣传部授予“最美基层共产党员”称号。
以“闯劲”战商海——“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之人”
见到郭宏新时,他身穿简单的白衬衫,脸上挂着温和的微笑,给人的感觉还是那个谦逊儒雅、极富书卷气的高校老师。
从高校老师“变身”企业家,源于郭宏新骨子里那股“闯劲儿”。1983年,郭宏新毕业后留在南京化工学院实验室工作,凭借扎实的业务基础和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22岁就成为实验室主任,随后又升为热管学院当时最年轻的副院长,前途一片光明。
但一路顺风顺水的郭宏新心里却有着大大的“心结”:尽管南京化工学院热管研究水平处于国际领先,但国内热管市场却几乎被价格昂贵的进口产品垄断。“为什么有了科研成果,却不能转化为产品,反而让外国赚我们的钱呢?”郭宏新急在心里。
经过认真思索,郭宏新抱着尽快“唤醒”沉睡的科研成果、为国家做贡献的事业追求,踏上了“下海”创业的漫漫征途。1998年,他和几位朋友共同创办了今天的中圣集团,凭借“脑袋里的技术”,他们成功让运送乙烯气体的低温管道不再结冰,高温管道热损从每公里30℃降到7℃,很快收获了中石化、中石油等一批客户。
热管技术的成功应用远不止这一处。青藏铁路穿越神秘的可可西里无人区时,铁道两侧每隔4米竖起的一根根“灰色魔棒”格外引人注目,这是郭宏新带队研发的“带中心测温管的低温热棒”。
“机会永远垂青有准备之人。”中圣集团副总裁周江洪告诉记者,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当年郭宏新偶然从电视上正在播放的央视《对话》节目中了解到青藏铁路修建面临冻土“魔咒”,他当晚就一遍遍查阅相关科研资料,对可行性较高的方案反复推敲、论证,并连夜给时任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写信,将热棒技术治理冻土的设想寄到了对方手中。
谁也没想到这个主动争取来的机会,成功解决了冻土区路基夏季融沉、冬季上拱的难题。这种热棒避免了地表开挖,使可可西里无人区的原生态地貌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同时,其埋设成本低,比以桥代路节省投资十多亿元。
以“韧劲”求突破——“创新就是帮助社会解决问题”
热棒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让郭宏新深切体会到创新给国家和社会发展出了力,也让他由衷产生了一种迫切要为国家和社会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和企业必须要继续创新的紧迫感。
郭宏新说:“创新就是要帮助社会解决问题,企业成长壮大,核心技术是底气,‘钉子精神’是助推力。”在他的带领下,中圣的科研攻关方向一直紧扣国计民生。
化工企业的火炬,曾被当成现代工业的标志,如果火炬排放的有毒废气燃烧不充分,就会对空气和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也给企业带来高额的排污费。秉承绿色发展理念,郭宏新带领团队和技术“死磕”,研发出“石油化工装备火炬气回收系统”,成功“灭掉”了扬子石化7个火炬中的6个,仅回收燃料气一项,年效益就达2.64亿元以上,节约火炬运行费约1700万元。
随着光伏产业的大力发展,光伏原料多晶硅的制造生产逐渐成了大问题。“多晶硅成本高昂,但产能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四氯化硅,遇到潮湿空气会分解成硅酸和剧毒气体氯化氢,对人体危害极大,所以外国人宁愿花大价钱从中国购买也不愿自己生产。”郭宏新说。
在国外的层层技术封锁下,郭宏新带领团队从零开始,靠着啃硬骨头的韧劲,用了一年左右时间成功研发出中国首台冷化氢反应器,将过去多晶硅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剧毒副产物四氯化硅转化为原材料三氯化硅,并且可以在装置内循环利用,彻底解决了四氯化硅污染问题。
攻克难关不易,背后是郭宏新领衔的“最强大脑”们不懈的努力。在中圣,拥有200多名专业研发人员的中圣研究院是个特别的存在,它下设8个研发中心、1个检测中心和12个实验科室,24年间,从这里“诞生”了7项国家标准、200多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就有70多项。
中圣研究院副院长何松清楚记得2020年初接到LNG某项目时的场景,“郭董首先问‘敢不敢做、能不能做,有什么问题公司兜底’,在我们感觉可以一试后,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帮大家把人、物等各方面资源配齐,我们备受鼓舞,创新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以“干劲”奉献爱——“身为共产党员的初心永远不变”
7月12日集中采访当天,郭宏新向媒体记者表达歉意:“这次采访推迟了一个月,真不好意思。”
原来,本次采访原计划安排在6月,但因郭宏新太忙抽不出时间,只得改期。“你们联系我的时候我正和学子们在一起,每年高考结束,我就成了‘高校入学参谋’,帮助职工孩子填报志愿、对接高校资源,这已经成了中圣的传统了。”郭宏新笑着道出原委。
在外界眼里,郭宏新是矢志创新、产业报国的科技工作者和成功企业家,但在中圣人眼里,他就如同一个亲切的大家长,会给过生日的老员工写贺卡、为因疫情不能回家的外地员工写亲笔信、在炎炎夏日为在车间奋斗的工匠送清凉。
“从老师到科技企业家,我的角色在转变,但身为共产党员的初心永远不变。”郭宏新说,身为党员,就是要“干事”,要为员工谋福利、为企业谋发展、为社会作贡献。
在公司内部,中圣集团从党支部发展为党委,郭宏新始终担任书记一职,积极制定“三一党建工作法”,建成“中圣人”书记工作室,重点打造“产业工人技师聘任”“师徒制/导师制”“工匠课堂”“产业工人创新工作室”等特色党建品牌,并相继推出“党建+北京冬奥会”“党建+重大技术国产化”等党建项目,成功研发北京冬奥会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管道支撑关键系统等。
“卓越匠心团”是郭宏新在中圣打造的首个产业工人红色基地,成员们均为技术水平精湛的焊工和铆工。去年8月南京疫情期间,20多名“卓越匠心团”成员接到指令,一小时内便抵达南京公共卫生医疗中心,12小时连夜施工完成了急供氧工程设施建设。“没时间紧张,只想着要把事情做好,为南京防疫工作贡献力量。”“卓越匠心团”团长蒋建平说。
这些年来,郭宏新始终坚持将企业效益回馈给社会:2004年,他主动接收了一家濒临倒闭的福利企业,为27名残疾工人提供工作;2009年玉树地震,中圣捐助了价值300万元的热棒用于灾后重建;2020年,面对疫情,除捐赠物资外,郭宏新率队快速建立应急供汽保障机制,开辟供热“直通车”,确保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复工复产……
如今,郭宏新仍未止步,他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知识分子,我追求的不是个人财富,而是企业的财富,进而是社会、国家的财富。能将一件件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对企业、对国家建设发展的有用之物,这才是最富有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