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陈苏翔
为中国美术培根铸魂
陈苏翔,男,1983年3月出生于浙江省长兴县,现生活和工作于江苏省苏州市;2002-2006年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城市雕塑专业,获得学士学;2008-2013年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3年至今,就职于苏州工艺美院。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姚岚:陈老师,您在巴黎做的第一件创作是一棵七米多高的透明树,这个作品在展出时受到了哪些反响?
陈苏翔:当时引来了很多观众来看这件作品,同时也引来了关于自由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比如有人问为什么不把笼子打开?有人说宠物鸟一旦逃离了笼子却难以在残酷的自然环境里继续生存。
《笠翁对韵》 2022年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姚岚:一位评论家把艺术家分成两类,一类是“实践型”如高迪,另一类是“理论型”如罗斯金,您自诩为实践型艺术家,您如何理解失去希望的实践过程反而成为艺术存在的意义?
陈苏翔:艺术创作的过程往往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在实践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和困难。然而,这些困难和挫折并不总是消极的,它们可以促使艺术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在创作中找到新的方向和灵感。
艺术作品需要传达情感和感受,而艺术家只有在真正体验过这些情感和感受之后,才能更深刻地将它们融入到作品中。
失去希望的实践过程可能会让艺术家重新审视自己的创作方法和理念,从而发现新的艺术价值和意义。这种自我反思的过程可以帮助艺术家不断完善自己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在失去希望的实践过程中,艺术家可能会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灵感,使作品具有更深刻的精神内涵。
失去希望的实践过程对于艺术家来说,虽然是一种挑战,但也提供了他们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使他们的作品更具深度和意义。
《虚构计划》 2010年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姚岚:作为目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美术家,您如何理解“培根铸魂”的意义中国美术家应该在美育中肩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陈苏翔:“培根铸魂”意味着培养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美术家在美育中应该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发挥中华美术在美育中独特作用的责任;应该倡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推出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应该推动美术教育改革,提高全民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美术走向世界。
《重构雕塑系列12立方厘米》2017年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姚岚:在您的创作和教学当中,是怎么样体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
陈苏翔:首先不论是在教学中或者是通过自己的创作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通过艺术创作反映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展现人民的精神面貌和时代精神,传递正能量。
还可以通过艺术创作和艺术家的影响力引导和提高全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素养,提升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艺术创作的实践和探索推动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
最后通过艺术创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广中华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是中国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和使命,通过艺术创作和实践可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高全民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质,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
《摇钱树》 2019年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姚岚:以人民为中心,立中国精神之魂、兴文化自信之风、扎时代生活之根,应该成为社会主义美术事业的根与魂,您是如何理解“艺术为人民”的您又是如何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践行这一理念的?
陈苏翔:“艺术为人民”是指艺术创作应该服务于人民,体现人民的需求和利益。艺术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求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尊重和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以人民为中心,为他们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和艺术体验。
艺术作品应该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情感和思想,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追求,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艺术作品应该为人民群众提供审美、教育和娱乐等多方面的服务。通过艺术家的创作,将人民群众带入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家有责任为社会作出贡献,通过自己的创作传递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同时,艺术家还应该关注社会热点和问题,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
《留连光景》 2023年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姚岚:您认为您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或者变化?
陈苏翔:我想要通过我的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呈现出多样化和创新的变化。
希望从多元化的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人类情感、历史文化等主题。通过对当下社会现象的关注,挖掘人性中的细微情感,同时从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视角呈现故事。
通过语言的创新和跨界吸收各种艺术形式的元素,形成独特的表达方式。将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体验。通过跨越艺术领域,与科技、设计、建筑等其他领域进行合作,探索艺术的新可能性。
在观念上,通过对主题的不断拓展和深化传达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反思。同时也强调艺术作品的互动性和参与性,让观众更多地参与到作品呈现和意义构建中。
我希望我的艺术创作既借鉴全球的艺术资源和形式,又能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和历史,这种交融能让创作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2021年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姚岚: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国美术家,代表了中国美术的先进方向。在国际交流之中,中国美术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如何通过美术展现中国形象?
陈苏翔:中国美术在国际交流中应该以多元化、创新和深化的面貌出现,展示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当代艺术的创新力量。
中国美术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传统,如国画、书法、剪纸等。在国际交流中,中国美术应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突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美术在国际交流中应该注重展现当代艺术的创新面貌,突出其与世界艺术的对话能力和独立性,展示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特性和前瞻性。
中国美术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应该具有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和合作。通过参加国际艺术展览、与国际艺术家开展交流合作等方式,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美术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美术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和问题,以艺术的方式表达对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具有社会意义的艺术作品,展示中国美术家对于人民生活和社会的深切关注,让世界看到中国美术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中国美术在国际交流中应该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当代艺术的创新面貌、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美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展现一个多元化、创新和深化的中国美术形象。
北京创荣时代艺术中心姚岚:请您谈一下您近期的工作和创作计划。
陈苏翔:近期的工作和创作依然希望从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中汲取营养,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将它们有机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对传统和当代文化的吸收与融合,可以丰富我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近期的教学工作课题注重表现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揭示出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近两年的创作有公共艺术作品《艺术来自生活高于生活》,2023年的新作品《留连光景》还包括和学生合作的作品《笠翁对韵》主要关注城市景观和材料的探索,通过雕塑这种传统艺术形式来表现现代城市生活和社会现象。通过传统意符转换和简单的艺术形式创造既能融汇古今又具有亲和力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