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都市网 资讯中心生活频道汽车频道房产频道旅游频道
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资讯 正文

养老观察|首部《中国时间银行蓝皮书》来了!

2022-12-01 10:02

  养老问题是关系每个家庭的小事情,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人心。

  11月26日上午,《中国时间银行蓝皮书》在中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主题会议上正式发布。全国老龄办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王绍忠,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常务副院长高国兰,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玉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时间银行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史秀莲等人参加了线上发布会。

  蓝皮书指出,时间银行作为互助养老的重要方式,其所秉持的互助互惠、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链接各类社会养老资源,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上发挥了明显作用。时间银行既是我国老龄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式。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满足数量日益增长、品质日益升级的养老需求,已成为全社会面临的全新严峻课题。由于传统观念和政府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主要由家庭承担,政府负责无子女老人的照顾养护。202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养老,3%入住机构养老。社会志愿者提供养老服务虽早已有之,但在很长时间内仍只是一种小范围的民间公益做法。

  20世纪40年代日本的女性演说家水岛照子(Teruko Mizushima)提出了时间银行最初的概念,美国学者埃德加·卡恩(Edgar S. Cahn)进一步提出了,“时间银行”(Time Bank)的运作理念,所谓时间银行,是指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时间”。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时间银行在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时间银行作为一种劳动时间的交换机制,让服务在世代以及不同群体之间流动,既是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手段,也正在成为各国应对养老供给不足、社会信任缺失、社区机制衰落等诸多问题的有效措施。它精准指向当前养老服务在人力、资金、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痛点,为居家互助式养老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时间银行”作为互助养老的一种新态势,早在2018年就被纳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范围,目前已陆续在国内各大城市展开试点,“时间银行”志愿服务也渐趋走向社区常态化。目前,由政府主导型“时间银行”注册人数超过30万,全国时间银行服务点已经超2000家,在具体实践工作中,时间银行形成了“助餐”、“助医”、“助浴”、“助洁”、“助急”、“助乐”、“助学”七大贴心助老模式共20余个服务项目,内容涵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数字化方式精准匹配老年人需求,给老人送上贴心服务,引导老人科学养老,子女远程为父母尽孝,志愿者存储时间转移给家中老人所需,充分发挥时间银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和供需对接的平台作用,打通居家养老的“最后一公里”。

  在人口流动日益频繁的背景下,全国性“时间银行”能够为广大空巢独居老年人建立新的服务渠道,“时间银行”不只是互助养老的形式,还是志愿与公益资源分配的平台和手段,这对于打造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实现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